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
| 招商动态 |2016-08-27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第一、二、三章)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打造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国家级示范区,突出发展草食畜、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和酿酒原料六大特色产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支撑水平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走出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末,全省农业增加值达99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2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171.1万吨,连续4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实现了我省粮食生产由总量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4%,比2010年增长13.7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180.3万吨,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32.9%、19.5%,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36元,比2010年增长101.5%。
2.特色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全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以上,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草食畜牧业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上了农牧互补的循环发展路子,以50个牛羊产业大县和3个市州全产业链试点建设为重点,加快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牛羊出栏量分别达1966万头、1338.43万只,比“十一五”末增长22.4%、27.2%。
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面积和产量分别达550万亩、40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36.5%和99%。
蔬菜产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面积和产量分别达812万亩、193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40%和59.8%。
马铃薯产业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000万亩和1200万吨左右。
中药材产业已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产业链不断延伸,种植面积和产量达388万亩、99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55.2%和86.8%,年加工量和加工产值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00%和300%。
以杂交玉米制种为重点的现代种业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重要的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2%和48%。
草产业发展和草地农业试点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途径。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2410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8.9%;建成草原围栏1.1亿亩,退化草原治理率达45%,比“十一五”末增长20.3%、11%。在农牧互补、草畜良性互动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草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3.科技进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一系列技术模式。在航天育种、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发与标准化种植、特色林果繁育与栽培、玉米品种选育与制种、草地农业等技术推广应用及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新品种的取得,增强了农业发展支撑和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农业发展的持续重要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5.2%,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达7585家(龙头企业278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2家;各级农民合作示范社达2500家,家庭农场达3600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超过300万户,农产品加工率达50.5%。
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面建设省、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标准化生产、品牌认证和体系队伍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1326个,生产面积达到2200多万亩,农、畜、水产品监测综合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6.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积极推进。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省级示范区(园)104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达到3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17%;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比重分别达到38%、42%,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创新,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1.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基本经验。
1.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农民增收。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途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实践并总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取得了旱作农业技术重大突破;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出台扶持牛羊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贷款贴息配套政策,形成适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化解机制;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保护机制,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5.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发展合力。通过“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畅通了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氛围、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政策效应不断释放。
二、发展环境
(一)有利条件。
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国家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将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流通、市场开发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成为我省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多极突破口。
2.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农业农村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灵活、保障更加有力。全省以土地确权登记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纵深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
3.农业科技实践成果形成新支撑。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草地农业、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实践成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优质农产品刚性需求稳定增长成为新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提供了更大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要求,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注入新动力。
5.特色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起点。经过“十二五”的实践与探索,各地因地制宜调结构转方式,面向市场,积极实施特色农业战略,特色农业规模优势凸显、产品品质独特、市场前景看好,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二)面临挑战。
1.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仍是我省推进“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基础条件差、设施薄弱、装备落后、科技进步等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全省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日光温室、标准化圈舍等高效种养设施发展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缺水、缺路、缺仓储加工设施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2.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土地荒漠化,盐碱地比重大,土地后备资源改良利用难度大;天然草场局部退化沙化,导致产量和载畜量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种类增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较大困难。彻底转变拼资源拼消耗拼生态的发展方式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
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十二五”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依靠提价增收、转移就业的空间收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业生产者缺乏,农牧民发展理念落后,持续增收压力较大。
4.农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小规模分散经营弊端日益凸显,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农业竞争力不强。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目标多元等重大考验,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厚植优势、转型升级,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章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十百千万”工程。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培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加快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耕地、气候资源多样性特点,发展多元化特色农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明显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推进原则
(一)坚持稳定粮食、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梯次推进。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和优势产区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坚持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社会参与。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和经营主体融合水平,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政府支持,政策引导,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入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坚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持续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生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建设。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的目标,加强草原生态、农业野生植物和渔业资源保护,深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市场导向、集约经营、规模发展。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强化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和支持,招商引资引技术和建设物流体系,推动农业园区发展,助推农产品出省出境。瞄准“两个”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走资源集约、资本集约、技术集约的发展路子,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坚持深化改革、共享发展、激发活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服务业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脱贫攻坚。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生态特色文明示范村镇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全省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具体发展目标:
(一)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产品供应稳定增加,总产量分别达到2300万吨、600万吨;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121万吨、76万吨、15万吨、1.7万吨以上。
(二)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其中蔬菜、林果、中药材分别达到1000万亩、900万亩、400万亩,肉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580万头、225万头,肉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500万只、1620万只。
(三)市场竞争力水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达到6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
(四)农业支撑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
(五)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0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1万家,家庭农场总数达2万家。
(六)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水平。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9%左右。
(七)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三化草原治理率达到55%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3%,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
第三章战略重点与发展布局
一、战略重点
“十三五”期间,重点突出三大战略重点。
(一)粮食功能区与国家种业基地建设。科学划定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国家种子生产基地能力提升,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生态农牧业与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建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高原寒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大力推进生态屏障试验区、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与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区域综合形象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现代农业整体效益。
二、发展布局
(一)区域布局。
1.示范引领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及条件适宜地区为重点,发挥规模优势与管理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机械化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加快推进区。支持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陇东优势产区和城市近郊区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田间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城郊生态休闲农业。
3.重点攻坚区。大力改善陇南丘陵山地和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优化种养结构,完善良种良法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加快高寒牧区、南部山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产业布局。
1.粮食产业。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中东部旱作区主攻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加快旱地玉米、马铃薯机械化耕种收进程。稳定河西及沿黄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陇中、陇东旱作农业,把旱作农业区建成全省粮食主产功能区。
专栏一
1.玉米主要产区:以陇东、陇南山区、中部及阴湿山区为主,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和半膜平铺穴播等技术。
2.马铃薯主要产区:以中、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为主,建设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突出马铃薯主粮、精淀粉、变性淀粉加工;以南部河谷川坝区及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主,建成早熟菜用型生产基地。
3.小麦主要产区:以中部黄土高原春麦区、中部冬春麦兼种区、陇东黄土高原冬麦区、渭河上游黄土高原冬麦区、嘉陵江上游冬麦区及河西灌溉春麦区为主,重点推广一膜两年用、全膜覆土穴播、宽幅精播和坡耕地小麦改撒播为穴条播等技术。
2.特色优势产业。
(1)草食畜牧业。以肉牛、肉羊产业大县为重点,统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草食畜牧业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草产业基地;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打造清真肉类和乳品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
专栏二
1.以河西和陇东为主,建设两大肉牛产业带,以甘南、天祝为重点,建设牦牛、藏羊产业带。
2.以河西走廊、中部、南部为重点,打造三个肉羊产业带。
3.以庆阳、平凉、白银、兰州、定西、天水、临夏以及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及农垦、国有农场中低产田、盐碱地等为重点,发展苜蓿、甜高粱等优质牧草产业基地。
4.以陇南及天水南部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养殖生产基地
(2)优质林果。立足自然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布局和品种结构,稳步提升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专栏三
1.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和中部等区域为重点,打造陇中南部浅山丘陵区优质元帅系列苹果产业基地和陇东中南部川塬区优质富士系列苹果产业基地。
2.稳步发展浅山丘陵区鲜食葡萄,陇南优质核桃、油橄榄、茶叶,陇中陇南优质花椒产业基地。
3.适度发展河西走廊露地及设施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等特色优势果品生产基地。
(3)蔬菜。发挥自然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的冷凉型“高原夏菜”、西菜东调、内陆型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专栏四
1.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为重点,加快蔬菜标准园创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2.在河西、中部、东南部、陇东及沿江(河)适宜区域,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
3.适度发展河西非耕地设施蔬菜生产、陇南冬早春露地蔬菜生产。
(4)中药材。进一步优化布局,重点建设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中药材种植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中药材种植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材种植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中药材种植区四大药材产业(区)带,重点发展当归、黄芪、党参、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中医生态保健旅游等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五
1.以陇南为重点,建设山地亚热带、暖温带中药材种植区;
2.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为重点,建设半干旱中药材种植区;
3.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为重点,建设藏中药材种植区;
4.以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区为重点,建设干旱中药材种植区;
5.以定西为重点,打造“中国药都”,以陇西县为核心,建设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5)现代制种。以玉米制种、瓜菜花卉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为重点发展现代种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基地建设,加强制种、加工、市场监管。
专栏六
1.以张掖的甘州、临泽、高台,武威的凉州,酒泉的肃州等为核心,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与加工基地,特色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
2.以定西为主,打造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中药材种苗良种基地;
3.以天水、酒泉为主打造航天育种基地;
4.以武威为主建设重离子辐照育种基地;
5.以河西冷凉区、临夏为主建设油菜种子生产基地;
6.以河西、陇东为重点建设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
(6)酿酒原料。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做优做强酿酒原料产业。以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为重点发展酿酒葡萄、啤酒大麦和啤酒花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酿酒原料种植基地。
3.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草畜、中药材、果蔬、种子、酿酒原料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专栏七
1.马铃薯加工。以定西、张掖、白银、武威为重点,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和休闲食品加工。
2.草畜加工。以平凉、庆阳、临夏、甘南、武威、张掖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牛羊精深加工;以兰州、天水、临夏、白银、酒泉、甘南为主,发展乳品加工业;以庆阳、平凉、白银、兰州、临夏、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及农垦国有农场等为重点,发展草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
3.中药材加工。以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推进定西、陇南、天水及农垦企业中药材饮片加工、浸膏提取、中药生产等加工业快速发展。
4.果蔬加工。在天水、庆阳、平凉、陇南等苹果产业带和优势产区发展果品加工;以酒泉、张掖、武威、白银为重点,发展番茄酱、脱水蔬菜、甜糯玉米、玉米等加工业。
5.种子加工。以张掖的甘州、临泽、高台,武威的凉州,酒泉的肃州为核心,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加工基地。
6.酿酒原料加工。在凉州、永昌、山丹、玉门等县区重点发展啤酒大麦芽加工,在甘州、临泽、高台、肃州、玉门等县区及农垦企业重点发展啤酒花加工,在凉州、民勤、古浪、甘州、高台、嘉峪关、麦积、秦州等市县(区)重点发展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生产。
4.农品物流业。建设兰州“高原夏菜”物流集散与配送中心,以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天水及农垦等果品、蔬菜产区为重点,建设大中型产地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冷链物流园区,形成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专栏八
1.物流中心:在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及农垦国有农场等重点区域建设马铃薯、中药材、玉米种子等物流集散中心和苹果、高原夏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2.综合市场:重点建设大型产地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以定西为重点的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交易中心,以兰州为重点的高原夏菜交易中心,以陇西为重点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以张掖、武威为重点的农作物种子交易中心,以静宁为重点的苹果交易中心。
3.专业市场:在特色优势产业主产县(区),建设产地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
4.农产品电商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覆盖全省、相互贯通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
5.地方性特色优势产品。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地方特点、优势明显的农、林、畜、水产等地方特色农产品。
专栏九
1.扶持庆阳荞麦、糜谷,定西豌豆、扁豆,会宁谷子,临夏蚕豆等抗旱特色小杂粮生产及加工。
2.扶持庆阳白瓜籽、黄花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天水及陇东的油用牡丹,陇南茶叶、油橄榄、花椒发展。
3.扶持永靖、临夏县、玛曲、卓尼、文县、甘州、敦煌、金塔鲑鳟鱼、鲟鱼,康县、文县、两当、武都、秦州商品鲵,漳县、岷县、张家川秦岭细鳞鲑商品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
4.加大对甘南、天祝的中藏药、牦牛、藏羊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甘肃黑猪、八眉猪、蕨麻猪、天祝白牦牛、早胜牛、山丹马、河曲马、甘肃高山细毛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靖远滩羊、庆阳驴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选育和改良。
欢迎关注“甘肃农业”微信公众号!
提供甘肃最新农业行业咨询信息;
发布甘肃最新农业项目申报动态;
提供有机农产品认证及技术服务;
提供有机肥加工厂图纸设计及有机肥生产工艺技术指导;
提供农业种养殖技术资料信息
......
若您有相关需求,可以加我们小编微信:“ka2012-3684”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