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招商动态 |2016-09-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它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甘州区结合实际,注重推动和深入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区体育文化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正在扩大,体育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基本特点
1.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区共有甘州区体育馆、甘州区全民健身体育场、甘州区润泉湖体育公园、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以及武术、乒乓球、体育舞蹈协会、顺风自行车、大漠户外、号角户外、张掖国峰、正大体育等体育产业单位120个,这些单位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活动组织策划、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体育彩票销售和体育培训等方面,承载着重要的体育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职能,是全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全区主动顺应体育产业发展新形势,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多方面发展民办体育实业、俱乐部和建设场所。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顺风自行车俱乐部、大漠户外俱乐部、电力大厦乒乓球厅、鑫卡卡俱乐部等20多家健身休闲场所成为拉动全区群众休闲健身的排头兵。初步统计,2015年全区体育产业经营收入达到933.1万元,从业人员662人,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占全市的体育彩票销售额的60%。同时,全区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竞技实体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市场运作方式不断深化,体育竞赛市场日趋活跃。黑河水电、丝路春酒业集团、农商银行等多家单位赞助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加快了全区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体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至2015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080个,其中室内体育设施场地74个,室外体育设施场地1006个。全民健身体育场1个,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场所106个,乡镇体育健身场所98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606个,其他体育健身场所279个。先后建成了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国际赛车城、平山湖影视基地及国际赛车场、黑河漂流基地、湿地滑冰场、马可波罗自驾游营地等一批户外运动和旅游基础设施。
3.体育竞赛活动日趋多样。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宜居宜游城市建设,坚持以体育、文化、旅游结合为着力点,持续举办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和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了以赛事聚集人气、宣传甘州、展示形象的多重效益。积极举办国际露营大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张掖赛段比赛、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赛等多项体育赛事,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汽车拉力赛,竞赛表演市场逐渐活跃,城市活力不断提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体育产品和融自然、人文、观光与体验为一体的户外活动得到挖掘,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赛事承办地和户外休闲体验区框架基本形成。
4.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日渐兴起,2011年区政府联合专业体育机构举办全国露营大会,把全区户外休闲运动进一步推向高潮,徒步、露营、自行车骑行、越野车穿越、滑雪、滑冰、漂流等户外运动日益成为继球类、健身操、广场舞等以外的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工作衔接,相继由中华户外网、中广传媒、号角户外、大漠户外等公司及户外俱乐部策划和运作,在甘州区进行了国际露营大会、平山湖大峡谷等户外极限挑战赛等。特别是以大漠户外、号角户外为代表的户外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常年组织户外运行爱好者近2万多人(次)参加各种户外徒步、登山、露营、自行车骑行等体育休闲活动,户外休闲运动人员达到4000人左右,拉动了全区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5.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积极探索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推进体育人才机制创新,推动体育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体育人才690人,其中,体育系统管理人员7人,教练员3人,在职体育教师565人(专职133人),高水平运动员10人,培训发展体育社团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840人,培训和发展教练员、裁判员110人,其他100多人(含户外俱乐部、体育协会等人员)。在各类体育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90%,大学专科以下学历占10%,全区已形成了健全的体育人才发展、培训体系。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体育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缺乏科学规划指导。近年来,甘州区体育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结构松散单一,体育产业与经济、文化、旅游、科技、传媒等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相关产业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体育休闲旅游业消费未形成共识。对体育旅游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对潜在的体育市场所占经济地位的认识不够、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具体的规划,致使体育产业的整体形象不突出、项目特性不突出、活力不具吸引力、缺乏品牌效应。特别是冬季体育项目和大众健身活动以及体育版权等大量的体育资源缺乏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未成分发挥。甘州区的体育活动大都集中在5-10月,其他时间受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连贯性的体育活动。2013年以来,周边县区相继建立了3处滑雪场,受其影响,冬季体育活动作为全省体育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对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而政府扶持还不具体,缺少系统的、明确的、科学的指导政策。
2.对体育产业认识不足,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区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性消费即运动器材、运动鞋服等占据了占据了整个消费的大头,群众用于购买门票,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观赏型消费和参加各类体育训练和的健身休闲的参与性体育消费明显不足。同时,体育消费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城镇较高,农村体育消费普遍较低。
3.体育产业链条较短,市场竞争力较弱。全区体育产业只局限在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彩票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产业链条短,体育产业经营规模小,结构单一,档次不高,缺乏综合性、集团性体育产业经营企业外,未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聚集效应。
4.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目前全区体育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是个体经营人员,以求生存为目的,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区600多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从事经纪中介、产品来发、体育版权经营均缺乏高端的规划、研发和营销人才,整体行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政府推动体育产业工作机制不完善,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行其事,没有形成很好的部门联动机制,体育、文化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不足,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体育事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增加收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总体要求,合理支配和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利用全省体育惠民工程,千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村大舞台和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城区润泉湖公园、中心广场、甘州区体育馆、城区滨河新区体育公园等体育硬件设施主体功能,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构建全区体育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以体育赛事、体育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大型集会、会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为为辅的体育产业布局,实现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和休闲旅游活动社会化、普遍化、生活化。
2.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相关政策,从产业组织、投资融资、财政税收、分配激励、用地用人等方面完善和推进全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体育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体育产业准入的门槛,按照“繁荣与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制定和完善各单项体育项目从业标准和经营管理规定,完善体育市场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打击不法行为,保证体育市场健康发展,促进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3.积极打造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大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对接融合力度。大力挖掘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思路,结合地域特色,成分利用祁连山、沙漠公园、平山湖大峡谷、国家湿地公园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结合登山、探险、徒步、赛车、环保运动等活动开辟多个自驾和体育文化旅游线路,做大助推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和户外体育运动体验区品牌,加大体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以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拉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加快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4.强化体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夯实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实现体育产业人才专业化。建立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和体育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制度,促进体育中介发展。选聘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充实体育产业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增强发展能力,创造一流业绩,开创全区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